找到相关内容1139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试述三论宗的二谛义

    改变。法的范围相当广泛,从微量元素乃至涅架等一切有为无为的万事万物都称为法。如色、香、味、触等。凡是没有的事物都不能称为法,如龟毛、兔角等。这因为龟本身并没有毛,兔本身也没有角。而二谛都是真实不虚的。...

    慧然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591589.html
  • 名岂寒山得,诗曾张继留

    。因为民国初年的枫桥镇,由于经济重心和水上交通方式的改变,其传统地位和市面已经大大衰落了。   既为传统“黄金水道” ,则“旅思”与“别情”自然交织于此,发为诗词歌赋。由性空法师主编、秋爽法师担任副...

    林公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6.html
  • 寒山诗的返程之旅及其在港台地区的传布与接受

    返家无论如何是个辩证性的活动,我们返回的家从未是我们当初所离开的那个家,随我们回家的行李终将永远改变它——行李中所聚集的记忆、影像、品味与对象将铭记其回归的所在。   乔治·罗伯逊 《旅行者叙事》 ...

    胡安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7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一讲

    人家举左手,他也举左手,既不敢为人前,也不敢为人后,将其作为一种混世学说,其实这都是因为还没有了解“中庸”的本意,就如文中程颐所说的“不偏于一方叫做‘中’,不改变常规叫‘庸’”,粗看一下,确实感觉到不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8.html
  •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

    风雨变幻,都不改变自己的常则。   绍圣初年,苏轼被贬到惠州后,更以随缘自适的态度来对待谪居中的环境,心境是开朗的,襟怀是超旷的,诗人没有因贬谪的打击而萎靡不振、而凄凄惨惨,却是颇为坚强、旷达,这可...

    张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692118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、地位、经历、业绩不同,他们都十分认真地度过虔诚的修道生活。对待佛教的这种态度,和早期名士与名僧交游的情形相比较已有明显改变,从总体看也和唐、宋时期热衷习禅的官僚文人们的情形大不一样。   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

    改变。譬如一个人贫穷时,处处节约,精打细算,到了有钱有势,自有不同的看法和手段。所以这些身心世界的假相,应全体放下,建立一个超方特达的佛教人生观,以菩萨知见来对待一切。什么叫作佛菩萨的知见呢?即是一切...

    化来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54092324.html
  • 石刻的圣迹——中国石窟寺巡礼

    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,无论那条线路在前,都不会改变佛教于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这个大前提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42292664.html
  •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

    教义改变了中国的某些传统。其作法是调和佛教与名教之间的矛盾,其目的是争取教权的相对独立,继续对社会扩大影响。虽然,中国的寺院没有成为西洋教会那样强大的社会势力,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毕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0893221.html
  • 论说一切有部“实有”思想对慧远之影响

    中观的思想,是一个进步。但他依然将无性视为实在的法性,显然残留着有部“实有论”的痕迹。当然,这也是慧远思想中所能改变的底线。越过这条底线在当时中土的任何一个阶层都是行不通的,中观学说虽在中土曾经大行,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093349.html